传导通路
机体内、外感受器接受的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经周围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系统,最后至大脑皮层产生感觉。大脑皮质将这些信息经整合后发出指令,传递到脑干或脊髓的运动神经元,经传出神经到达躯体或内脏效应器,引起效应。高级中枢与感受器或效应器之间,通过神经元传导神经冲动的通路,称传导通路。
(一)感觉传导通路
1.本体觉传导通路
本体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又称深感觉。躯干和四肢本体觉传导通路分为意识性和非意识性两种。
(1)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觉传导通路:意识性本体觉传导通路是指将本体觉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意识性感觉。此外,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中,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由3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为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随脊神经分布到躯干和四肢的肌、腱、关节等处的本体觉感受器和皮肤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同侧的后索。来自脊髓第4胸节段以下的纤维走在内侧,形成薄束,传导躯干下部和下肢的本体感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来自脊髓第4胸节段以上的纤维位于薄束的外侧,形成楔束,传导躯干上部和上肢的本体感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薄束和楔束在脊髓后索内上升,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薄束核和楔束核,由两核发出的纤维呈弓形前行至中央管腹侧,在中线与对侧纤维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上行,称内侧丘系,经过脑桥和中脑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该核发出纤维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上2/3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该传导通路损伤,患者闭目不能确定相应部位的位置姿势和运动方向,震动觉消失,同时精细触觉也丧失。
(2)躯干和四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是指将躯干和四肢本体觉感受器接受的消息传至小脑的通路,不产生意识性的感觉,而是反射性调节躯干和四肢的肌张力和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
2.浅感觉传导通路
浅感觉传导通路传导皮肤、黏膜的痛觉、温度觉和粗触觉的冲动,由3级神经元组成。
(1)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第1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为假单极神经元,周围突随脊神经分布到躯干、四肢皮肤和黏膜等处的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止于后角细胞。
第2级神经元主要是后角神经元,它发出的纤维上升1~2个节段,经中央管前方的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其中一部分纤维进入外侧索组成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另一部分纤维进入前索组成脊髓丘脑前束,传导粗触觉。两束分别在脊髓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上行,经延髓、脑桥和中脑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第3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背侧丘脑,它们发出的纤维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一侧受损,受伤平面1~2个节段以下对侧身体、痛、温觉减弱或丧失;粗触觉缺失不显著,因后索亦传导触觉。
(2)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第1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节内,为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经三叉神经分布于头面部皮肤和口、鼻腔黏膜等感受器,中枢突组成三叉神经根入脑桥,其中传递痛、温觉的纤维下降,形成三叉神经脊束,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传递触觉的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
第2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核内,它们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组成三叉丘系,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第3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它们发出纤维参与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下1/3。
此通路在交叉以上损伤,对侧头面部出现浅感觉障碍;若在交叉以下损伤,同侧浅感觉障碍。
3.视觉传导通路
眼球固定向前平视所能看到的空间,称视野。视野分为鼻侧半视野和颞侧半视野。物体由于眼球屈光装置对光线的折射,鼻侧半视野的物像投射到颞侧半视网膜,颞侧半视野的物像投射到鼻侧半视网膜。
视网膜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为光感受器细胞,感受光刺激后,将冲动传至双极细胞。双极细胞为第1级神经元,将神经冲动传至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为第2级神经元,其轴突在视神经盘处集合成视神经,经两侧视神经管入颅腔,汇合为视交叉,经视束向后,主要终止于外侧膝状体。
视神经纤维在视交叉处作不完全交叉,即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纤维在视交叉处左右交叉,而来自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直接进入同侧视束。因此,每侧视束包含同侧眼球视网膜颞侧半纤维和对侧眼球视网膜鼻侧半纤维。视束绕过大脑脚,终于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为第3级神经元,发出的轴突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枕叶距状沟上、下皮质的视觉中枢。
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时,可引起不同的视野缺损:①一侧视神经损伤,引起患眼全盲;②在视交叉中间部损伤交叉纤维,引起双眼视野颞侧半偏盲;③一侧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或视觉中枢皮质损伤,引起双眼对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如:左侧视束损伤,则引起双眼视野右侧半偏盲(即左眼鼻侧视野和右眼颞侧视野偏盲)。
瞳孔对光反射
光线照射一侧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称为瞳孔对光发射。光线照射一侧的瞳孔缩小反映称直接对光反射,未照射一侧的瞳孔缩小反应称间接对反射。瞳孔对光反射是由视神经和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纤维共同完成的。其传导通路为: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两侧视束→顶盖前区→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收缩→两侧瞳孔缩小。
一侧视神经损伤,光照患侧瞳孔,两侧瞳孔均无反应;光照健侧瞳孔,则两侧瞳孔都缩小。此即患眼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一侧动眼神经损伤,分别光照两侧瞳孔,患云南瞳孔均无反应,此即患眼直接对光反射和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
(二)运动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通路也称下行传导通路,是中枢对骨骼肌运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传导通路,包括椎体系和锥体外系。椎体系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下运动神经元执行随意运动。锥体外系是指椎体系以外调节随意运动的传导通路。
1.椎体系
管理骨骼肌随意运动,主要由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组成。上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其轴突聚集形成椎体束,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束称皮质脊髓束,止于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的纤维束称皮质核束。下运动神经元是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及特殊内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其胞体和轴突构成传导运动冲动的最后公路。正常时,上运动神经元控制下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1)皮质脊髓束:管理躯干、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主要起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经内囊后肢、中脑大脑脚、脑桥至延髓形成椎体。在椎体下部,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椎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对侧脊髓外侧索下行,形成皮质脊髓侧束,陆续逐节直接或间接止于各节段的前角细胞,皮质脊髓侧束存在于脊髓全长。小部分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脊髓前索内下行,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再陆续逐节交叉至对侧,直接或间接止于各节段的前角细胞,皮质脊髓前束只存在于脊髓中胸段以上。
(2)皮质核束:又称皮质脑干束或皮质延髓束,管理头面部骨骼肌的随意运动,主要起于大脑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经内囊膝下降至脑干。皮质核束的大部分纤维终止于双侧的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只有一小部分纤维完全交叉到对侧,终止于面神经核的下部和舌下神经核,支配面下部的表情肌和舌肌。因此,除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受单侧(对侧)皮质核束支配外,其他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均接受双侧的皮质核束的支配。一侧皮质核束损伤时,只有对侧面下部表情肌和对侧舌肌瘫痪,而眼外肌、咀嚼肌、咽喉肌和面上部表情肌均不受影响。
椎体系任何部分受损都可引起骨骼肌随意运动障碍,出现瘫痪,但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表现的症状不同。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指脊髓前角细胞和躯体运动核及特殊内脏运动核以上的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或椎体束损伤。表现为随意运动障碍,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阳性,腱反射亢进,瘫痪的肌肉呈痉挛状态,故称中枢性瘫痪、痉挛性瘫痪或硬瘫。主要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失去上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下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增强所致。当一侧皮质核束受损时,可产生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和对侧舌肌瘫痪,表现为病灶对侧鼻唇沟消失,口角低垂并向病灶侧偏斜,伴有流涎,不能做鼓腮、露齿等动作,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对侧,临床上又称核上瘫。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指脊髓前角细胞和躯体运动核及特殊内脏运动核或脊神经、脑神经受损。因反射弧破坏,肌失去神经直接支配,表现为瘫痪的肢体肌张力降低,浅、深反射都消失,肌萎缩,病理反射阴性,临床上称此为周围性瘫痪、弛缓性瘫痪或软瘫。一侧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可致病灶侧所有面肌瘫痪,表现为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口角下垂,鼻唇沟消失等;一侧舌下神经受损时,可致病灶侧全部舌肌瘫痪,表现为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侧,舌肌萎缩,临床上又称此为核下瘫。
2.锥体外系
是指椎体系以外所有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相关结构和传导通路,包括大脑皮质及皮质下基底神经核、红核、黑质、小脑、网状结构等众多结构。在种系发生上,锥体外系出现较早,在鱼类已出现,在鸟类和低等哺乳动物已成为控制运动的最高中枢。在人类由于椎体系的出现,锥体外系则处于从属和辅助地位。锥体外系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体态姿势,完成习惯性和节律性动作及精细运动。椎体系和锥体外系互相配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中枢神经系统若干部位损伤的临床表现
1.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损伤:常见中央前回或中央旁小叶某一局部病变,出现对侧上肢或下肢单个肢体瘫痪,临床上称单瘫。
2.一侧内囊损伤:①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丘脑皮质束受损);②对侧半身瘫痪,包括面下部肌,舌肌瘫痪(皮质核束受损)和上、下肢肌痉挛性瘫痪(皮质脊髓束受损);③两眼对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视辐射受损)。即所谓的“三偏”症状。
3.中脑一侧大脑脚损伤:如小脑幕切迹疝压迫大脑脚底,可使一侧椎体束及动眼神经根受损。表现为患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面神经核上瘫及舌下神经核上瘫。
4.脊髓半横断损伤:①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中枢性瘫痪(一侧皮质脊髓侧束受损);②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深感觉和精细触觉丧失(一侧后索的薄束、楔束损伤);③损伤平面1~2个节段以下对侧身体痛。温觉丧失(一侧脊髓丘脑束受损);④同侧损伤节段周围性瘫痪和感觉障碍、反射消失(损伤节段灰质受损);⑤两侧粗触觉仍保存(粗触觉可经两侧脊髓丘脑束及薄束、楔束传导)。
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被膜由3层,外层为硬膜,中层为蛛网膜,内层为软膜。有支持、保护脑和脊髓的作用。脑和脊髓的3层被膜在枕骨大孔处相续。
1.硬膜:
厚而坚韧,位于3层被膜的外层,其中包被脊髓的部分称硬脊膜,包被脑的部分称硬脑膜。
(1)硬脊膜:
硬脊膜呈囊状包裹脊髓。硬脊膜与椎管的骨膜之间有一窄腔,称硬膜外隙(腔),其中含有淋巴管、椎内静脉丛、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时将药物注入此隙,以达到阻滞脊神经的传导作用。
硬脊膜向上与硬脑膜相续,由于其上端附着于枕骨大孔的边缘,故硬膜外隙不与颅腔相通。硬膜外隙及其内容物的存在,对脊髓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2)硬脑膜:
是包被脑的硬膜,坚韧而有光泽。在颅盖,硬脑膜与颅骨结合疏松,容易分离,当颅盖部外伤时,常因硬脑膜血管损伤而在硬脑膜与颅骨之间易形成硬膜外血肿。硬脑膜在颅底则与颅骨结合紧密而牢固,故颅底骨折时,容易将硬脑膜与蛛网膜同时撕裂,使脑脊液外漏。
硬脑膜在一定部位折叠形成隔幕,并突入脑的裂隙中。其中主要的隔幕有大脑镰,伸入大脑纵裂内,下缘游离,直到胼胝体上方,前端附于鸡冠,后端连于小脑幕上面的正中线上;小脑幕位于大脑和小脑之间,后缘和两侧附于枕骨和颞骨上,前缘游离呈幕切迹,正好围绕中脑。
硬脑膜在一定部位分为两层,形成腔隙,内含静脉血,为颅内静脉血的回流管道,称硬脑膜窦,脑的静脉直接注入窦内。窦壁中无平滑肌,故无收缩性,因此损伤后难以止血,易形成颅内血肿。主要的硬脑膜窦有:上矢状窦在大脑镰上缘,向后汇入窦汇;下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下缘,向后汇入直窦;直窦位于大脑镰与小脑幕连接处,向后通窦汇;横窦在小脑幕的后外缘,位于横窦沟内,连于窦汇和乙状窦之间;乙状窦位于乙状窦沟内,是横窦的延续,到达颈静脉孔处,移行于颈内静脉;海绵窦位于蝶鞍的两侧,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在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由于眼上静脉直接注入海绵窦,故面部感染有可能经面静脉、内眦静脉和眼上静脉波及海绵窦,造成海绵窦炎和血栓形成,因而累及上述神经,出现相应的症状。海绵窦向后经岩下窦注入颈内静脉,经颞骨岩部上缘处的岩上窦注入横窦。左、右横窦与上矢状窦和直窦的汇合处形成窦汇,经横窦流向乙状窦,再注入颈内静脉。硬脑膜窦还借若干导静脉与颅外静脉相交通,故头皮感染有可能蔓延至颅内。
2.蛛网膜:
位于硬膜的深面,跨越脊髓和脑表面的沟、裂,分为脊髓蛛网膜和脑蛛网膜两部。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空隙称蛛网膜下隙(腔),隙内充满脑脊液。在脑周围的某些部位腔隙较大,称为蛛网膜下池。其中最大的为小脑延髓池,为小脑和延髓背侧面之间,临床上可在此处做小脑延髓池穿刺,抽取脑脊液进行检验。在脊髓末端与第2骶椎水平之间的蛛网膜下隙扩大,称为终池,内容马尾,在此处做腰椎穿刺,不致损伤脊髓。脑蛛网膜在上矢状窦附近形成许多颗粒状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称蛛网膜粒,脑脊液通过蛛网膜粒渗入硬脑膜窦,汇入静脉。
3.软膜:紧贴在脊髓和脑的表面,并伸入脊髓和脑的沟、裂之中,分别称为软脊膜和软脑膜。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表面的血管与室管膜共同构成脉络组织。在某些部位,脉络组织中的血管反复分支成丛,夹带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脑脊液即由此产生。
脑室和脑脊液
1.脑室:
是脑中的腔隙,包括左、右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脑室壁内衬以室管膜上皮,脑室腔内充满脑脊液,每个脑室内均有脉络丛。
(1)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为左、右对称的腔隙,延伸于半球的各个叶中,可分为4部:中央部位于顶叶内,是一狭窄的水平裂隙;前角是中央部从室间孔平面向前伸入额叶内的部分,宽而短;后角是中央部向后伸入枕叶内的部分,长短不恒定;下角是中央部折向前下方伸入颞叶内的部分,最长。两个侧脑室各自经左、右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2)第三脑室:是间脑中间的矢状裂隙,位于两侧背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向上外方经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向后下方借中脑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
(3)第四脑室:是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腔隙,可分为顶、侧壁和底3部分。顶朝向小脑,呈帐篷形,侧壁的前部和后部分别是菱形窝的外上界和外下界,底是菱形窝。第四脑室向上经中脑水管通第三脑室,向下通延髓中央管,通过第四脑室正中孔和第四脑室外侧孔与蛛网膜下隙(腔)相通。
2.脑脊液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起淋巴的作用
运送营养物质至脑细胞,并带走其代谢产物。脑脊液充满蛛网膜下隙,形成脑和脊髓的水垫,以免头部震动时脑与颅骨直接接触。当颅骨某点受到打击时,脑脊液可分散压力,以免直接冲击脑。脑脊液总量在成人约ml,它不断地产生、循环和回流,对调整颅内的压力有一定作用。
脑脊液由侧脑室和第三、四脑室的脉络丛产生。此液自侧脑室经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向下流经中脑水管至第四脑室,经第四脑室的正中孔和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再经蛛网膜粒渗透到硬脑膜窦内,回流入血液中。如果脑脊液循环的通路发生阻塞,可引起脑积水或颅内压增高。
脑和脊髓的血管
1.脑的血管
(1)脑的动脉:脑的血液供应来源于椎动脉和颈内动脉。
1)椎动脉:来自锁骨下动脉,向上穿经第6~1颈椎横突孔后,经枕骨大孔入颅。在脑桥下缘处,左、右椎动脉汇合成一条基底动脉。此动脉沿脑桥腹侧面的基底沟上行,至脑桥上缘处,即分为左、右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绕大脑脚行向外后方,主要分布于大脑半球的枕叶和颞叶大部。椎动脉发出脊髓前、后动脉分布于脊髓。
2)颈内动脉:来自颈总动脉,向上行经颈动脉管入颅,穿过海绵窦,主要分支有:
①大脑前动脉:发出后行向前内,进入大脑纵裂,沿胼胝体沟后行,主要分布于顶枕裂以前的大脑半球内侧面和额、顶叶上外侧面的上部。两侧大脑前动脉进入大脑纵裂处,有前交通动脉相连。
②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干的直接延续,发出后以水平方向走向外侧,继而折向上方,进入大脑外侧沟并沿此沟向外后行,主要分布于大脑半球上外侧的大部分和岛叶。
③后交通动脉:向后与大脑后动脉吻合。
3)大脑动脉环:或称Willis环。由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在脑底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吻合而成。此环使两侧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互相交通,具有调节血流的作用。
大脑动脉环和大脑前、中、后动脉共同发出两类分支:一类是皮质动脉(支),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和皮质深面的髓质;另一类是中央动脉(支),口径细小,从上述动脉的根部发出后,垂直走行,进入脑实质内,主要供应大脑的基底核和内囊等处。大脑中动脉的皮质动脉和中央动脉最为重要。大脑中动脉的皮质动脉分布于额中、下回,中央前、后回,顶叶,颞上、中回及枕叶一部分,分布区域内存在感觉、运动、语言等重要高级中枢。因此,若大脑中动脉皮质动脉的起始部被阻塞,可产生对侧面部和上肢的瘫痪以及对侧相应部位的感觉障碍;如果阻塞发生在优势半球,还可累及运动性语言中枢,产生运动性失语症。大脑中动脉的中央动脉,营养内囊、纹状体和背侧丘脑,它们口径小,管壁薄,发出处距颈内动脉很近,压力较高,所以在一些因素影响下,易于破裂出血,常累及内囊,而引起对侧半身的运动和感觉障碍和两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等,即“三偏”综合征。
(2)脑的静脉:脑的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可分为浅、深两种。
1)浅静脉:包括大脑上静脉、大脑中浅静脉和大脑下静脉,位于大脑表面,收集大脑皮质和皮质深面髓质来的血液,分别注入附近的硬脑膜窦。
2)深静脉:收集大脑深部来的血液,最后汇成一条大脑大静脉,注入直窦。
2.脊髓的血管:
脊髓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椎动脉发出的脊髓前、后动脉和肋间后动脉以及腰动脉发出的脊髓支。脊髓后动脉沿后外侧沟下行,脊髓前动脉汇合成一干循前正中裂下行,各动脉互相吻合,营养脊髓各部。脊髓的静脉分布情况和动脉相类似。
脑屏障
实验表明,物质从脑的毛细血管转运至脑组织中,受到选择和限制,这就是脑屏障的概念。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脑屏障包括三部分:血-脑屏障(BBB)、血-脑脊液屏障(BLB)和脑脊液-脑屏障(LBB)。
1.血-脑屏障的形态基础:包括血液与神经元之间的一系列结构,即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基膜以及毛细血管外周的胶质细胞突起。脑和脊髓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无窗孔,内皮细胞之间又有紧密连接,成为血-脑屏障的形态基础,大分子物质不易透过。在脑中,有些部位的毛细血管有窗孔,内皮细胞间亦无紧密连接,留有间隙,一般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
2.血-脑脊液屏障的形态基础:水、气体等可自血液自由地进入脑脊液,但像蛋白质样的大分子物质和己糖是不能进入脑脊液的,这提示在脑脊液与脉络丛的血管之间存在着屏障。在脉络丛毛细血管与脑脊液之间隔有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基膜及脉络丛上皮细胞。脉络丛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与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大不相同,它是有窗孔的,所以活性染料容易扩散过内皮。但是在脉络丛上皮细胞间隙的顶部有闭锁小带能挡住染料,不让它扩散入脑脊液,起屏障作用的是脉络丛上皮和上皮细胞之间的闭锁小带。
3.脑脊液-脑屏障的形态基础:脑室的室管膜上皮和覆盖脑表面的软脑膜下的胶质细胞突起组成了脑脊液-脑屏障。室管膜上皮无闭锁小带,不能有效地限制大分子物质通过。软脑膜上皮和它下面的胶质膜的屏障效能也很低。把活性染料、荧光染料或同位素等注入脑脊液内,很容易通过软膜胶质膜而进入脑组织,因此脑脊液成分的改变很容易影响神经元的周围环境。
由于脑屏障的存在,尤其是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可防止有害物质进入脑组织,起到保护脑和脊髓的作用。
文字:学习部
排版:卫田
感谢您对第一临床医学院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北京治疗严重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的发病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