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黄帅
《大护法》在院线上映后,犹如巨石击中原本平静的一塘池水,在泛起涟漪之外,更引得舆论场两种极端的声音。“内涵派”将《大护法》看成一部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作品,文艺批评的学院中人惊呼终于有国产动画可以配得上手中的“理论之刀”的操练了,而也有人从电影技术上对这部成本不高、上映前也缺乏名气的作品苛刻批评。《大护法》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竟能引得两极评价和舆论热议?
从神力萌化到闯入异邦
《大护法》这个名字就不简单。动画的主角虽然设置为一个名叫大护法的“红胖子”的形象,但它夸张的体型、不协调的身姿和怪异的面容,让人觉得可爱之外,也多了一份诡异。加上他总是唠唠叨叨、自言自语,近乎乏味的台词,实在不像一个英雄人物。
按照动画的人物设置,“大护法出生于一个数百年来一直以守护国家为己任的家族。虽然外形是个走路慢吞吞,喜欢碎碎念的小胖子,但内心却有着极为暴力的小宇宙。看似无坚不摧,但心中依然会恐惧。他在孤独中独来独往,陪伴他的是一只不是鸟的鸟。”
从画风和人设来看,大护法也是一个矛盾的形象。首先,他不是凡人,尽管他为何能活一百来年,电影里并无介绍,但可以确信,这背后有一个更大的背景叙述,暂时藏在水下。敢问何为大护法?护法本是一个宗教形象,是藏传佛教中最为庞大的一类神明。
护法神各有所司,各具维护佛法和世间众生的功用,其形象也分为善相和怒相两类,掌管着惩恶扬善的本领,也具备因怒毁灭生灵的能量。“红胖子”大护法在影片中维护的是王子的利益,拼命帮助王子回国,但他的形象与宗教里的“原型形象”却千差万别。吊诡的是,在大护法进入的花生镇里,街头挂着的各种画像,却是宗教里大护法的形象。“大护法对视护法神”,或者说“护法神凝视大护法”,这样的场景在电影里不止一次出现。
这当然不是巧合。大护法从威力千钧的神灵降为一个“红胖子”,本身就隐喻了神灵世界的坍圮,被人崇拜的神奇力量在逐渐去魅,才构成了真实世界的世界观。《大护法》就是在这样的世界观里产生的故事,尽管属于人类(包括观众带入的“我们”)世界在影片里根本没出现,但它始终作为遥远的彼岸形象,不断“告诉”大护法和王子,要“回到”那个正常的世界里去。
然而,影片从开头,就用一个闯入者的视角,开始了这个诡异故事的叙述。大护法在一条林间小道行走,见到正在缠绵的花生人,这段仅有的“情爱镜头”在开头便在刀光剑影中被抹掉,给影片增加了凝重感,制造紧张和压抑的气氛,但更重要的是,象征独立意志和自由(哪怕只是性和爱的自由)的行为,在花生镇就等同于死亡,为后面更令人窒息的剧情埋下伏笔。
血红色的纠缠
花生镇的小木屋是大护法眼中最常见的街景。据说创作者对这些小木屋形象的灵感来自巴西贫民窟的真实影像,群蚁排衙一样的场景,尽管做了唯美的处理,但蓝色为主的色调,依然让人隐约感到其中的危险和不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护法》在镜头上很少用近景,更少有人物面部表情的细化处理,物象元素的线条近乎抽象画,或许这跟电影经费有限有关,但它却成功地塑造了一种奇诡的效果:制造压抑感和力量的逼势。
比如在大护法和花生人枪战的系列镜头,堪称全篇“动作”观感最佳的片段。但尽管如此,由于展示复杂的虫洞的全景视角过多,导致画面十分沉闷,尽管枪声和火花让观众感到大护法数次命悬一线的危险,但情绪却很难被代入枪战中。影片如此“慵懒”,在漠不关心的姿态里也让观众感到一种不被接纳的情绪。这就如同,你和一群朋友被一个奇怪的家伙带去喝咖啡,到了咖啡馆,人家只顾着跟你介绍各类咖啡的特点和掌故,虽然嘴上也说着“请您品尝”,但眼睛里没有丝毫神色,更谈不上热情款待。但你品尝到咖啡时,却会为它的品质和口感赞叹不已。这种奇怪的情绪就是《大护法》不少镜头展现给观众的感觉。
这样的设置自然是符合整个影片的基调的。《大护法》里面充斥着大量血腥镜头,墙壁、斩首、屠宰这样的镜头不仅比比皆是,更因为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合情合理”令人恐惧,这恰恰是花生镇的故事真正邪恶的地方。
血腥和暴力是中国动画中极其罕见的元素。教化意义和娱乐功能,是中国动画的主要特征,这也被不少人指责为中国动画低龄化。当然,动画作为一种影视类型,本来不存在年龄限制,但中国动画近乎儿童动画的传统,让《大护法》的出现显得十分另类。
从风格类型上讲,《大护法》或许可以归为cult影片。翻看影视艺术辞典,多被如此定义:这类小众电影“大多给人怪异、离奇、反常、荒诞、超现实之感,而其中的剧情和角色则含有暴虐、独特、讽刺等特色”。cult不是简单的暴力片,正如《大护法》的内涵绝非暴力美学可以概括。如果没有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更深刻的揭示,cult电影就会沦为吸引眼球的暴力色情的文艺垃圾。
《大护法》展现的cult风格,吻合中国影视剧中的“正邪对立”原则。所谓暴力美学之所以引人注目,就在于它夸张展示了暴力对身体和心灵的戕害,让人在恐惧中更加认同影片宣扬的价值观。但《大护法》并非一味展示暴力,而是用cult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内在矛盾。
这个矛盾在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体现,而每个人似乎都必须诉诸暴力才能呈现它。除了主角大护法,外表懦弱任性的王子,在故事里起到的功能,更像是一个情节的串联者,没能展现出更深的层面(或许在下一部作品里会有展现?)。耐人寻味的是小姜和隐婆这两个角色,一个是自由意志觉醒的花生人,一个是潜伏在“坏人”里的隐婆。他们的命运又预示着什么呢?
觉醒困境还是启蒙困境
在一个不正常的环境里,没人可以独存。福柯曾提出“异托邦”(heterotopies)的概念,与想象的乌托邦不同,异托邦是客观存在的,按照伦理秩序可以生产出这样的奇特的空间。福柯认为,异托邦有权力将几个相互间不能并存的空间和场地并置为一个真实的地方。“在一个社会的历史中,这个社会能够以一种迥然不同的方式使存在的和不断存在的异托邦发挥作用;因为在社会的内部,每个异托邦都有明确的、一定的作用,根据异托邦所处在的这个文化的同时性,同一个异托邦具有一个或另一个作用。”
花生镇就是一个存在于客观世界中,但又几乎不与外界往来的异托邦,它是外界不知内情的人传说中的桃花源,是花生人被奴役的地狱,却误以为是日常生活的栖息地。按照影片的设置,那些非人类的花生人,只是白胡子老头吉安可以驱使的牲畜。在这样的空间里,正义和邪恶的面孔是模糊的,吉安的“关心”本质上是欺骗,但花生人被蒙蔽了,意味身上长出了蘑菇就等于濒临死亡,其实这不过是吉安编造的谎言,用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前文所述的小姜和隐婆,就是反抗欺骗的力量。只是,他们到了影片尾声的时候才呈现“本来面目”。小姜是花生人里最早的觉醒者,但他不能承受觉醒后带来的痛苦,这种痛苦既是它原来世界观崩塌后的必然结果,也与更多沉默的同类的冷漠有关。尽管小姜在隐婆的鼓励下真正接纳了“自我”,但最后还是死于敌人刀下。安排这样悲情的结局,或许正隐喻着觉醒者的困境。
类似的困境体现在那个号称要光宗耀祖的疱卯身上。疱卯这个名字,显然是庖丁后人的意思,但他不是“解牛”,而是屠宰花生人。他的“理想”不过是整个异托邦给他的价值观,当他在王子的“威逼”下真正觉醒后,却将刀刃对准了自己。疱卯的自戕和小姜的被杀,以及更多花生人觉醒后的命运,则是《大护法》最隐晦且令人焦灼的内涵。
疱卯自戕剖心的镜头,乃至大护法闯入花生镇的故事,都与徐克早期电影《地狱无门》的诸多情节颇为相似。不知道《大护法》在创作中是否从徐克那里得到了灵感,如果并无借鉴,这恰恰说明异托邦的故事里,被启蒙者的悲情命运总是相似的。这是不是启蒙叙事的荒诞之处呢?《大护法》自然不会直接呈现这些答案,更多意味还需要观众去品玩,但它在cult艺术上的创新的确是中国动画奇诡的一笔探索。
直接点击关键词查看以往的精彩~
寻根小说
红楼梦
三体
木心
空巢青年
国学热
新世纪小说
历史纪录片
写作灵感
郁达夫
王朔
张贤亮
年度总结
北漂
王莽
海子
川端康成
当代文学史
徐志摩
余光中
知识付费
新闻反转
网红现象
房价
小镇青年
阿城
张承志
千秋中华行
北京的狐步舞
断舍离
爱情心理学
互联网思维
黄西蒙物语huangximengwuyu黄帅的原创文章发布。人生杂谈,社会聚焦,文史钩沉。在这里,或许你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值得推荐
赞赏
人赞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