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我国眼部疾病谱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我国已摘掉“沙眼大国”帽子,主要致盲性眼病转变为以“红紫蓝黄白”为代表的五大类眼部疾病。6月6日是我国第20届全国爱眼日,主题是“告别沙眼盲, 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宁利教授将我国新的致盲疾病谱总结为“红紫蓝黄白”,每种颜色代表一类眼病。
“红”是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代表的血管相关性眼病。中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9.7%,即每10人中就有1例糖尿病患者[1]。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20%~40%出现视网膜病变,8%视力丧失[2]。而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随病程和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一般来说,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者约50%存在视网膜病变。因此,年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中明确建议,对于2型糖尿病应在确诊时开始筛查眼底病变,每年随诊一次[3]。
“紫”是指病理性近视,即高度近视(大于度),因易形成后巩膜葡萄肿而被简称为“紫”。我国是近视眼大国,其中高度近视者超过万。几乎所有高度近视眼都有眼轴增长及眼球后极部巩膜的显著变薄,主要病理变化为视网膜和脉络膜的萎缩和变薄,逐年加重。除后巩膜葡萄肿外,高度近视还会产生许多其他严重的致盲性并发症,包括视网膜脱离、青光眼、黄斑出血和黄斑变性、视网膜裂孔等。约27.5%的高度近视者最终会失明。
“蓝”即青光眼——我国最常见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口中青光眼患者高达万,其中达到法定盲(视力小于0.1)的患者达万,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如得不到及时治疗,24~48小时即可完全失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虽进展缓慢,但若不及早采取干预措施,持续高眼压将引起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最终导致失明。青光眼致盲率约为10%,由于病情不可逆,早期筛查和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黄”是老年黄斑变性(AMD),病理特点为黄斑部视网膜及其下的营养结构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发生病变,并导致患者视功能障碍和中心视力进行性下降。近年来,我国AMD患病率不断上升,且随患者的年龄增加而升高,已成为我国老年人群不可逆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AMD患病率为15.5%,80岁以上为23.5%[4]。与干性AMD相比,虽然湿性AMD所占总体比例较小,但病情更为严重。干性AMD分为早、中、晚三期,而湿性AMD就是晚期AMD。在所有晚期AMD中,约三分之二是湿性AMD,而几乎所有视力丧失均来自于晚期AMD,所以湿性AMD比干性AMD导致更多的视力丧失。湿性AMD的早期症状为视物扭曲,但无论有无症状,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年定期检查眼底,以尽早发现病变并采取积极干预措施。
“白”是指白内障。流行病调查数据显示,75岁以上老年人的白内障患病率高达91%,80岁以上者几乎高达%。全国有~万白内障患者,其中接近一半会失明,白内障仍居我国致盲因素之首。然而值得欣慰的是,目前的白内障治疗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选择合适时机进行手术可实现完全治愈,从而恢复患者视力。
眼底病成为攻坚重点:提高知晓率和诊疗率势在必行
在王宁利教授总结的五类致盲性眼病中,其中有三种是眼底相关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理性近视和老年黄斑变性。而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的三大致盲性眼病分别为白内障、青光眼和黄斑变性,由此看出,我国致盲性眼部疾病谱极具中国特色,除青光眼和白内障,眼底病已逐渐成为严重危害人们视力健康的“主力杀手”,这与我国老龄/代谢相关疾病迅猛增长的流行病学特点相一致。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从专业角度来看眼底就是血管的窗口。作为人体唯一一处活体能够直接观察到血管情况的部位,眼底情况可反映出很多全身疾病,如高血压眼底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央视网膜静脉阻塞等均是由全身性疾病所引发。但很多眼底疾病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通常在发现时已对患者视力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危害,因而提高疾病知晓率、诊断率和治疗率至关重要。
以老年黄斑变性为例,虽然其与白内障、青光眼同为全球三大致盲眼病之一,但公众知晓率远远低于白内障和青光眼。调查显示,我国民众对老年黄斑变性的知晓率仅为9.2%,而其在5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已达15.5%,实际上有大量患者得不到及时诊断与治疗。这可能由于该病与年龄相关,即使出现症状也易被误以为年老所致,因此常常被忽视或误诊,从而导致严重后果。例如,湿性老年黄斑变性急性进展期可在短短2~3个月内就造成失明的严重后果,即使非急性发作,如果得不到及时规范化的治疗,2年内高达85.1%的患者视力将降至法定盲。而规范治疗可最大限度地挽回视力,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已成为大部分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的一线治疗。全球数据表明,随着抗VEGF治疗的应用,6年间老年黄斑变性的致盲率下降了50%。
时代在发展,疾病谱在变化,医疗技术在进步,临床眼科医生也应与时俱进,积极迎战具有我国特色的主要致盲性眼病“红紫蓝黄白”,对患病率高而知晓率低的眼底疾病尤其应给予高度 参考文献:
1.YangW,etal.NEnglJMed.Mar25;(12):-
2.ChinJDiabetesMellitus,Jul,6(7):-
3.中华眼科杂志.;50(11):-.
4.中华眼科杂志.;41:15-19.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