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眼睛——谈谈“催眠绘画治疗”在中学生团体辅导中的独特优势
余洪
福清龙东中学教师
01
引言
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是一个重要的形式,它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率高、咨询效果容易巩固等优点。而中学生心理的闭锁性以及心理问题的潜在性等特点,也决定了开展团体辅导更为合适,但是团体辅导也存在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等缺点。如何破解这一缺点,笔者做了一些研究和探索,我将“催眠绘画治疗”融入中学生团体辅导,取得很好的效果。
催眠与绘画,都是与潜意识工作,二者的结合可以说是双重的潜意识,更能体现一个人的自我认知、自我概念,以及深层次的冲突。其中的“请出每个人心中的智慧老人来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实际上就是启动来访者的内在资源,从“积极绘画分析层面”与画者探讨,促成来访者的领悟,而不是依靠咨询师力量帮他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通过具体案例《爸爸的眼睛》,来了解“催眠绘画治疗”技术在中学生团辅中的独特优势。
02
操作步骤
一、催眠绘画的干预过程(两个步骤)
(一)在催眠引导中定格一个画面呈现问题
(二)如何解决问题——智慧老人出现后的画面
二、描绘第一幅画面,并与问题关联
三、描绘智慧老人出现后的画面,并重点探讨画面变化
四、探讨画面变化的意义(内心感悟)
五、下一步的打算和具体计划
六、总结与肯定
03
案例背景分析
一个教育培训机构在距离中考80天的时候组织了一场考前心理团辅,参加的学生有25人。团辅前,机构老师介绍说这些学生当下多数都有焦虑情绪或其他心理困扰。
王伟(化名),15岁,初三男生。
04
绘画分析
图一
图二
图一是王伟在催眠的第一个步骤中呈现的画面,代表了他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他画出这幅画后,非常惊讶地说:“我在催眠中看到了爸爸的眼睛,一只巨大的眼睛,那是愤怒的眼睛,眼睛周围是充血的血管,瞳孔收缩聚焦,好像要喷出火,眼珠子周围像电流一样的就是他的怒火,我在这颗眼睛注视下,变得很渺小,你看,眼睛下的那个火柴人就是我……”原来,一个月前,爸爸对王伟玩手机时间太长不满,发了很大的脾气并凶了他一顿。自此,王伟负气不理父亲,一个月来倒也相安无事。但不知为什么,王伟总觉得内心有很大焦虑,这种情绪甚至影响了睡眠。通过这个催眠绘画,王伟一下子明白了,父亲那次愤怒的眼神和严厉的话语其实伤到自己了,自己的内心还在怨恨父亲,从而影响了情绪。
在催眠第二阶段,我引导学生们请出心中的智慧老人,看看智慧老人如何解决问题,画面发生了哪些改变,定格画面,把它画下来。王伟画出了图二。
王伟说,自己看到的智慧老人像《封神榜》中的姜子牙,智慧老人什么也没说,只朝自己慈眉善目地笑了一下,画面就发生了改变,爸爸的眼珠子里像喷火的的电流消失了,瞳孔也不再紧缩,整个眼神变得清澈柔和起来。画中人物也从火柴人变成一位站着的,嘴角上扬带着笑意的男生。
在探讨画面变化的意义时,王伟说其实慈眉善目的“姜子牙”就是爸爸的常态,对于爸爸偶尔一次的严厉,自己有些任性了,只是之前没有意识到。决定放学后就和爸爸聊一聊,谈谈接下来的时间规划,听听爸爸的意见,并制定一份具体的学习计划。
参加团辅的25位学生,有23位同学都看到智慧老人的出现,其中20位在智慧老人启发下画面发生了改变,通过探讨,他们都从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启示;另外3位智慧老人出现了但画面没有改变,这也许是说明当下状态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或者说维持现状才是当下最好的解决办法。只有两位学生没有看到智慧老人,画面没有发生变化,或者是因为个体受暗示性不强,或者是环境的影响等。
后来,据负责人反馈,这次团辅之后,学生们的精神面貌更好,学习动力更足。
总之,在中学生团辅中运用“催眠绘画治疗”凸显多个方面的优势:青少年受暗示性较强,容易碰触到潜意识;想象力也较丰富,容易形成画面;想象中的画面在纸面上表达出来,经过潜意识的第二次加工,有更好的现实检验性,更加务实。
作者承诺本文为原创作品,文中案例的公开均已征得当事人同意
评选理由
咨询经验的实际应用程度:本案例应用催眠绘画疗法于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从“眼睛”这个意向画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再利用智慧老人的意向引导解决学生的情绪焦虑,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觉知,获得更为清晰的认知,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案例的处理结果:通过团体心理咨询,学生觉知自己与父亲之间的主要矛盾,并通过想象智慧老人,将父亲的形象进行还原,两人的关系在学生内在心理获得改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