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视力有极限吗?
曾有科学家在实验中运用新技术,通过光学仪器矫正人的视力,有的受试者的视力甚至达到了2.0。
在这项将视知觉训练与人眼自适应光学技术相结合的实验中,研究小组对20岁左右的正常受试者测量视力等视功能后,让他们每天参加一小时的视觉训练。这种训练,即在自适应光学系统上,呈现一种高空间频率光波的黑白条纹图像,让受试者根据要求完成图像的检测任务。训练程序根据完成任务情况,自动调控图像参数,使之维持在一定的难度水平上。如此反复多次,坚持10—12天,每天1小时左右。
据专家介绍,人眼的光学系统,除了存在近视、远视等“低阶像差”外,还存在难以用普通手段测量和矫正的“高阶像差”。研究小组对受试者进行高阶像差的矫正,使之拥有较理想的人眼光学系统,在此基础上配合视知觉训练,让受试者的视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有的甚至达到了2.0及以上的视力。据介绍,他们的“超视力”在5个月后复测时仍可保持。该研究成果可用于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来提高视力低下患者的视功能,也为达到“超视力”提供了可能。
对此,医院眼科中心眼肌科主任医师焦永红指出,“自适应光学技术属于高科技,作为一种辅助的装置,它主要从两个层面推动眼科技术的发展。其一,让使用设备的医务人员可以更清楚地分析数据;其二,可以让病人接受的手术更加精准。目前,它仍属于前瞻性的研究。”
关于视知觉训练,焦主任则认为:“视知觉训练主要通过锻炼肌肉的灵敏度,通过反复刺激的方法来训练人的能力。这项训练比较主观,而且需要坚持。因此,被试者的视力恢复水平可能因人而异。”
不过,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发展都是不断尝试、不断推新的过程。屈光手术自90年代初期试用以来,已经发展成熟,这一技术通过改变人眼的光学系统,使得人眼视力水平得到很大改善。焦主任认为:目前,自适应光学技术还处在临床适应阶段,从原理上说,这项技术可以辅助临床试验,让手术更加精准。
衡量视力水平,要看眼睛各方面是否协调一致
那么视力的优劣该如何测定呢?2.0的视力是怎样的“超视力”呢?
目前国内有两种视力表记录法:小数记录法、五分记录法。一般情况下,正常裸视力能达到1.0,也就是5.0。小数记录法的1.5,2.0分别相当于五分记录法的5.2,5.3。
对于视力有限性的问题,焦主任指出:“人的视力受限于最小视角,它是指视网膜视觉细胞能分辨的最近距离的两点对眼的最小夹角。”视力表是根据视角的原理制定的。正常人眼能看清最小物体的视角为1分视角,又称最小视角。
焦主任认为,“人的视力是有极限的,单纯通过视力表的指标来衡量人的视力的优劣并不是目的。1.5的视力已经是正常视力,不同衡量体系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衡量视力水平,不能光看指数,还要看眼睛各个方面是否协调一致。关键在于眼睛的健康,无各种眼科疾病,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至于是否是2.0这样的‘超视力’并不重要。”
焦主任说:“视力检查是一种知觉检查,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到检查结果。”常见的影响视力检查准确性的因素有:光线,比如灯箱老旧、光源亮度不达标、面板刮花、检测地点周围光线昏暗等;环境,如周边环境吵闹、噪音大等;此外,如果在感冒、发烧或服药期间,视力也可能下降。
专家介绍焦永红
医院眼肌科主任医师,科研处处长
副教授,眼科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小儿眼科和斜视专业近20年,经过系统和完整的专业培养,对本专业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独到的经验。年起在导师赵堪兴教授指导下,在医院影像中心的密切配合下,在国内最早将现代影像学技术用于眼球运动神经的近全程显示。
拓展MRI技术在斜视专业的临床诊断、预后评价、及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促进斜视学从症状学诊断逐步向病因学诊断发展,为复杂性斜视“个体化”诊疗提供重要依据。对低龄儿童眼部异常的早期发现极为重要,因为婴幼儿非常容易因为屈光间质混浊、未经矫正的屈光不正、斜视和其他影响视觉成像质量的疾病而导致终生性的中心视力损失。作为视力保健代表参加全国儿童保健技术规范的修订工作,主要围绕在0-6岁儿童的视力筛查标准的重新制订,注重视力发育规律,正确考虑年龄因素影响。重视低龄儿童眼部异常的早期发现。
结合临床工作,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一,眼球运动异常的多模态磁共振诊断研究。拓展现代影像技术在眼球运动异常相关眼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实用性。二,先天性颅神经异常支配疾病致病基因的鉴定及神经分子机制研究。研究课题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年度规划项目和北京自然基金等多项基金资助。发表学术论文近20余篇,SCI论文10篇,特殊类型斜视的影像学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是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学科骨干。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委员,国际斜视学会会员。
来源:《科技日报》孙洁
责任编辑:徐清子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