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护法》
——从来如此,便对吗?
有人这样高度评价《大护法》这部电影——看到即是幸运。
这对于近段时间一直在努力追寻自我,对自我价值不断反思,没有找各种借口不去看这部电影的我,确实是幸运。
我对不思凡不是很熟悉,只是知道他导了几部“大”字辈儿的动画电影。看完《大护法》我对不思凡产生了兴趣,知道了他名字的由来,也知道了他做过不少动画,可出名的几部都因为资金问题无法继续下去。
不思凡的真面目跟我想象中不一样,我以为做出这样电影的导演会目光炯烁、面部清濯。可不思凡本尊却让我想起菜市场的屠夫,手起刀落、斤两不错,白白胖胖的大圆脸,一双让我感觉几乎可以说成是温柔的眼睛。我落入自己的俗套在想,等到不思凡老了,会不会像宫崎骏一样留白花花的胡子,笑容可掬。
如果我在看《大护法》之前看过《黑鸟》
《小米的森林》
《妙先生》
(都是不思凡导演的系列动画)我一定不会对《大护法》里面如此诡异的世界构架感到过度惊奇。
他的动画总是少不了鸟的影子,不管是黑鸟还是白鸟,当然还有森林。有人说《大护法》里的人物有央视动画的影子,其实多看几部不思凡导演的动画就会知道,他的动画里的人物一直都是这个风格。我就不喜欢非要抽象到奇形怪状的人物才叫有自己的风格?
好了,我真的要写影评了。
电影一开头的OP就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刚发育的蚁猴子像极了人类的精子,巨大的被外壳包裹着的蚁后像极了人类的卵子。我猜到这部电影会探讨人类的起源问题,可没想到隐喻性这么强烈和具体。
不思凡是个奇葩,对于构建对此诡异且画风清奇的世界构架如此气定神闲,没有过度渲染,也不会束手束脚,他有他讲故事的那一份自信与从容。
对于电影中的旁白,电影学里是这样解释的,有两种情况会用到:第一,剧情着实需要旁白。第二,电影本身的画面无法解释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所以借用旁白。我个人觉得《大护法》这部电影开头的旁白属于后者,之后也有很多护法的独白,但我已经接受了,并且觉得不累赘。
太子
太子说自己不想回家当皇帝,只想画山画水画美女,其实历史上有很多像太子一样的皇帝。如果不当皇帝会是一个很好的音乐家的唐明皇,不当皇帝会是一个很好的诗人的南唐后主,不当皇帝会是一个很好的屠夫的司马窬,不当皇帝会是一个很好的木匠的朱木匠......太子不止一次的出逃,却每次都被抓回,在与护法的讨价还价中认定了自己的归宿。就像年轻人逃离家乡逃向北上广,又在纠结自己何时会逃离北上广。一样的。都是源于自己的无能为力。
花生人
花生人完完全全生活在一个现实的“拟态环境”中,大街小巷是欧阳吉安的宣传海报,食物与生存意义都是欧阳吉安给的,欧阳吉安就是花生人的“意见领袖”。他们麻木、对极权保持绝对的服从,却又在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时保持吓人的冷静。对于有可能对自己有害的“异类”,他们不亲自下手,也不想他们留活口。
我记得有一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人人都说一样的话时,天下太平。当有人说一些“不入流”的话时,那些平常默默无闻的人就成了“执法者”,一点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的耳朵与眼睛,仿佛他们生来为此。
小鸣是花生人中睁开眼看世界的那一类,“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小鸣也是人类毕生在追寻的问题,幸运的是,小鸣得到了答案。不幸的是,在看到事实的那一刻,小鸣也对世界失望。如果说小鸣代表的是希望,那么隐婆就是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她了解了自己生命中所有的不堪,也知道这么不堪可能会一直循环下去,可是她依然坚强地选择继续生存、选择抗争,选择唤醒更多人。
罗曼·罗兰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在你看透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选择热爱它。
庖卯
说到庖卯,我想到了一个邪恶的标签——“梦想婊”。比起花生人,庖卯看似是幸运的,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生存的意义:有朝一日,能够一刀取人心脏。有梦想是好事,可如果为了梦想扭曲自我的人格,就变成了执念。如果这个梦想是坏的,那么恶因终有恶果。大护法说:“你的梦想杀气太重,实现之日恐怕就是你命丧之时”。最后卯卯的梦想实现了——被护法斩断身体后,临死前一刀取出了自己的心脏。
护法
大护法的生存意义很简单:保护太子。可关于大护法的由来和力量之源,他自己也不知道,这种未知让护法从内心生出一种恐惧,可这种力量也让护法生出一种勇气。我羡慕护法,羡慕他对待自己前进道路障碍的那一份冷静,羡慕他对于周围环境的冷眼旁观,羡慕他佛挡杀佛的勇气,羡慕他在生活给与暴击时的幽默反击。我羡慕他,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
我不能自已地在找社会中的各种群体去代入电影中的角色,我恐惧地想社会中到底有多少花生人,被动接受外界的信息,生活在自己给自己营造的“拟态环境”中过活。我以前说过关于体制的问题,可如今我在想最可怕的不是体制本身,而是人活成了体制。影片的最后花生人撕掉了假面具并且开口说话,以为自己冲破了管辖,获得了自由,可是却不知道这样的自己该干点什么才算有意义。这样的花生人想要继续生存下去,是需要重新找一个“精神领袖”的,或许是他们的“蚁后”,也或许是下一个欧阳吉安。
我是个比较悲观的人,在大家都在高呼“国漫的希望”、“第一部自主划分等级动画电影”等口号时,我内心的格局只能覆盖到电影本身。
对于电影中很多细思极恐的问题我和大家一样坐等接下来两部续集的解释。
最后电影结束,蔡琴的一首《你一定要是个孩子》响起,我几乎要泪奔了。蔡琴那低沉、哀而不伤的嗓音像祈祷般唱出来时简直完成了整部电影的升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