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时间
病例展示
患者,男,43岁,以「右眼流泪6+月、右眼眶及眼球突出5天」入院。现病史:患者6+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流泪,不伴眼红、眼痛,头痛、呕吐等不适。5天前患者及家属发现右眶周及眼球向外突出,伴眼胀、干涩、流泪等不适,不伴眼痛、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不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CTMRI影像学表现:1、右颞部软组织肿块,向右眼眶生长;临近骨质呈「虫噬样」破坏并见骨膜反应,无骨质硬化。2、肿瘤向颅内明显推挤右颞叶——白质塌陷征;部分位于右眼眶肌锥外间隙,向内推挤右眼外直肌,眼外肌无增粗,肌锥内脂肪清晰。3、肿块形态欠规则,密度、信号较均匀,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MRI增强可见临近脑膜增厚并且显著强化,「脑膜尾征」(+)。手术记录及病理:肿瘤位于前中颅底及颞窝,大小约4.5×4×5cm,较质地韧,无包膜,包绕颞肌,临近骨质呈虫噬样破坏,蝶骨脊处硬脑膜变韧、变厚。免疫组化:EMA(+)、D2-40(+)、E-cad(+)、Vim(+)、GFAP(-)、S-(-)、PR(+)、CD34(-)。脑膜瘤(过度细胞型)。颅底沟通型脑膜瘤
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起源于蛛网膜粒帽细胞,发病率占颅内原发肿瘤的15%-20%,仅次于胶质瘤;可发生于颅内任何部位,以幕上多见,好发部位有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大脑镰旁和颅底。而起源于颅内正常脑膜覆盖部位并沿邻近间隙、解剖腔(孔)向邻近部位蔓延的脑膜瘤,临床上称为颅底沟通型脑膜瘤。颅底沟通型脑膜瘤发病率低,累及范围广,跨度较大,无典型临床症状及体征,早期检出率不高,临床治疗难度较大。颅底解剖:颅底解剖结构复杂且颅底间隙、解剖腔(孔)多。1)前颅窝通过筛孔与鼻腔相通;2)中颅窝通过眶上裂及视神经孔与眼眶相通,本例即为通过眶上裂与眼眶相通;3)后颅窝通过颈静脉孔与鼻咽部相通,通过枕骨大孔与椎管向相通。颅底沟通型脑膜瘤分为3类:1)颅眶沟通型脑膜瘤:肿瘤经眶上裂或视神经管相沟通;2)颅鼻沟通型脑膜瘤:肿瘤经过筛孔、破裂孔及颈静脉孔与鼻腔或鼻咽部相通;3)颅颈沟通型脑膜瘤:肿瘤经颈静脉孔、枕骨大孔与颈部相通。
临床表现
主要与肿瘤的起源部位、大小、生长方式及累及范围密切相关,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肿瘤发病部位造成的颅高压及压迫症状,但个体差异较大,无明显特异性。
影像学表现
由于肿瘤沿颅底孔道匍匐生长,常呈「哑铃状」、「不规则结节状」。肿瘤常具占位效应,颅鼻型常引起鼻腔、副鼻窦、鼻咽部变形;颅眶型易引起眶上裂或视神经管增宽,视神经包绕、受压或眼外肌受压、变形;颅颈型可引起颈静脉孔、枕大孔及椎管变形或增大。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常引起颅底骨质硬化、吸收和破坏。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密度较均匀,可见点状、线状钙化,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临近骨质增生硬化或骨质吸收破坏常表现局部变薄或「虫噬样」改变。信号较均匀,坏死、出血、囊变少见,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等/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常见脑膜尾征。颅眶沟通型脑膜瘤颅鼻沟通型脑膜瘤颅颈沟通型脑膜瘤
鉴别诊断
1)颅底脊索瘤,颅底骨质广泛破坏且以肿块为中心向两侧发展,骨质破坏多以斜坡为中心,肿瘤信号混杂,大多伴有出血和囊变;瘤内因含大量粘液及胶样物质,T2WI多为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可不强化,亦可均质或不均质强化。2)神经鞘瘤,神经鞘瘤是神经鞘雪旺细胞发生的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肿瘤常有囊变,T1WI上肿瘤实体部分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多呈等或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强化,囊性部分壁强化。3)淋巴瘤,表现为眶内软组织肿块,无明显液化、坏死,亦无出血、囊变,增强呈轻至中度均一强化;肿瘤常沿肌锥外间隙及临近眶骨塑形型生长,较少发生骨质破坏。
作者
影像shine
内容策划
小雪球、彭龙
题图来源
站酷海洛
插图来源
作者提供
投稿及转载
medical_radi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