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梨园戏
梨园戏是发源于宋元时期泉州的戏曲剧种,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泉州的歌舞百戏伎艺,以泉音、泉腔、泉调演唱戏文,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梨园戏的表演艺术分为小梨园的“七子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个流派,它们各有其传统上被称为“十八棚头”的保留剧目和独特的传承方式。
演出地点:泉州市鲤城区新门街号梨园古典剧院
更多详情:
1.南戏活化石:泉州梨园戏点击收听
2.我最爱的梨园戏《朱买臣》,百看不厌点击收听
3.“无可挑剔”的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点击收听
(二)南音
南音别称弦管,又称南曲、南乐、南管、郎君乐,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乐种之一。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流传于闽南地区,远播台港澳和东南亚。
南音是“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演出地点:泉州市鲤城区新门街号泉州南音艺苑
更多详情:“中国音乐史上活化石”:泉州南音点击收听
(三)高甲
高甲戏,旧称戈甲戏、九甲戏,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戏剧种,为福建五大剧种之一。
高甲戏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而演出剧目则分为“大气戏”(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
演出地点:泉州市丰泽区东湖街号泉州高甲剧院
更多详情:独具戏曲特色:泉州高甲戏点击收听
(四)打城戏
打城戏,又名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发端于清咸丰年间(-),从泉州、晋江一带的僧道法事仪式基础上演变发展起来的戏曲剧种,为目前我国唯一的宗教戏剧。
演出地点:泉州市丰泽区东湖街号泉州高甲剧院(和高甲一家)
更多详情:带有宗教特色的戏剧:泉州打城戏点击收听
(五)提线木偶戏
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悬丝木偶”、“线戏”、“弦丝傀儡”、“木人戏”等,又名“傀儡戏”、“嘉礼戏”,有学者称之为“泉腔傀儡戏”。旧时每个班社只有四名演员表演生、旦、北(净)、杂四大行当,故又称“四美班”。
演出地点:
泉州市鲤城区通政巷24号泉州嘉礼馆
泉州市丰泽区泉山路号泉州木偶剧院
更多详情:泉州人的“嘉礼”:泉州提线木偶点击收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