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鹿道森的死
你尽可以表达同情
但千万不要去鼓动、去怂恿
这种消极厌世的情绪
去认可这样漠视生命的行为!
出品
《老赵文创工作室》
1
年轻摄影师鹿道森,在舟山朱家尖牛泥塘山南侧海滩投海自杀,留下一封五千字的遗书:无需为他立碑,只愿玫瑰年年为他盛放。
一时间网上掀起一波巨澜,极大部分自媒体,将矛头对准了父母的教育和社会的冷漠:字遗书朝所有父母开了一枪!字长篇遗书看哭网友!诸如此类的文章非常煽情,也非常吸人眼球。而且这些文章将遗书里“家庭缺爱、自己缺钱、农村、留守儿童、山区孩子、校园霸凌经历者”这些词拎出来,加以特别强调,为了充分说明“鹿道森”童年有着太多无法释怀的心殇,成长的过程又遍经挫折,这是造成他自杀的原因。
一个年轻的生命逝去,我也表示痛心,但我们很多自媒体作者,在表达痛心的同时,有没有深入剖析过鹿道森的性格缺陷,有没有深刻反思过鹿道森之类年轻人的心里健康问题?如果按你们的说法,鹿道森的死,全部归咎于父母、家庭、社会,我觉得你们的这些文章,并不是为了引起社会的警示,更多的则是贩卖人生焦虑,宣扬悲观厌世情绪,按这个思路走下去,是不是家庭缺爱的孩子,都应该自杀?是不是缺少经济来源的年轻人,都应该自杀?甚至连来自农村,留守儿童,经受过校园霸凌之类人生挫折的孩子,也应该自杀?
细想下去,倒真是毛骨悚然。
2
有人言之凿凿地从鹿道森的遗书当中,梳理出鹿道森被“杀死”的几个重要节点,或者说是重要原因。
“鹿道森被第一次杀死的时候,是在他9岁那一年”。
因为鹿道森9岁那年,望子成龙的父亲,突然要求读三年级的他,去做四年级的题目。做不出题,父亲就踹了他一脚,而这一脚就让鹿道森记恨了一辈子,而且成了十多年后他遗书中列举的首位原因。
我们坚决反对家庭暴力,但这一脚,是不是就成了“家庭暴力”,我看值得商榷,从遗书中看,也没有看出鹿道森父母亲对鹿道森家暴的其他记载,所以有人说这一脚“成了他生命中,最悲凉的底色”,这样的结论,是不是我们的自媒体作者,有臆想的成份在里面?
“棍棒底下出孝子”,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孩子就是要进行管教。我想问,哪个父母没有管教过孩子?换句话,哪个孩子没有被父母管教过?皮肉之苦,无非轻重不同而已。这话可能有点绝对,但至少可以涵盖绝大部分孩子的生活经历。
父母管教孩子,自古以来天经地义,《三字经》中“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话不无道理。父母适当责骂、体罚孩子,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能够“不长歪”,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溺子如弑子。如果不停地给孩子让步,甚至放纵骄宠,这些孩子最后可能会成为骄横跋扈,无法无天,一个说不得,更动不得的稀有物种。甚至听到父母的责骂,就选择在高架上T桥,或者T楼。
父母对孩子骂不得,打不得,于是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让老师去管吧。我们在教学岗位上时,是可以批评学生,是可以适当体罚学生的,家长把调皮孩子叫到我们手上时,不断地叮嘱:老师,不听话,你就打,没关系的。但现在呢?老师都不敢大声批评孩子,更不要说责骂、体罚,孩子是不怕老师的。我们不断地听到有学生T楼的事件,只要学校有这类事件发生,不管三七二十一,涉事老师轻则处分,重则开除,学校被闹个底朝天。谁还愿意去批评、去教育一个调皮捣蛋、甚至品行有问题的学生?养家糊口的活计,能安耽就尽可能安耽一点。
在这样大背景下教出来的孩子,就会失去敬畏心,不懂自我约束,往往会做出格越轨的事。如果整个社会,形成了这样的氛围,我们这个社会的未来是很可怕的。
“我们教育的主体思路是对孩子不停地让步,给孩子更多的快乐,给孩子更多的游戏时间。天底下哪有这样的教育?”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做过一次演讲,题目叫《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其中这句话,也算是振聋发馈了。
而我们的某些自媒体作者,如果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那么就是唯恐天下不乱,动不动就无限放大事件背后所谓深刻的背景,将鹿道森这样天性敏感的人,作为一个典型,放大家长管教孩子的负面效应,最后导致的是一群孩子的跟风。有人在网上问:如何评价那个被父母打骂之后,选择自杀的17岁孩子?高赞的几条留言就是:他比我勇敢,我是因为贪生怕死才活到现在。这样的引导,这样的网络氛围,真的让人后怕。
所以,不得不说,有些孩子的自杀,是与某些自媒体的过分解读,过分宣传,密不可分。
3
如果说,鹿道森的死归咎于家庭的不和谐,归咎于父母的暴力,还有一点点解读的必要,那么有自媒体把“自己缺钱、农村、留守儿童、山区孩子”这些关键词,拎出来作为“杀死”鹿道森的理由,我就觉得有点滑天下之大稽了。
我倒想问,哪个国家没有农村?哪个国家没有留守儿童这个概念?哪个国家没有山区的孩子?
有社会存在,就会有社会阶层的存在,有社会的存在,就会有千千万万个不同的家庭形式存在。特别是目前我国的现状,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客观差异存在,许许多多家庭的主要劳力,还得依靠外出打工谋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我们某些自媒体作者的笔下,“农村的孩子”“山区的孩子”“留守儿童”,都变成了“残忍的字眼”,而且“串联起来,拼凑成了一个残缺悲凉的人生”。
这个社会,有多少人,是从农村出来走向城市的。有多少人,是山区的孩子,经过努力奋斗,改变了原先的生活状态,成为成功人士。又有多少人,在广阔的农村做出辉煌的事业。我想,在我的身边,在我们的身边,这是数不胜数的例子。
那为什么人家的“农村孩子,山区孩子,留守儿童”,能健康成长,能拼搏成一个对家庭有用,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你只能选择逃避,选择死亡?
有自媒体说,鹿道森学摄影的话,买专业设备需要花很多钱,而鹿道森出身于贫寒的家庭,并没有足够的钱支撑他的爱好。因为没钱,所以他的很多作品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在“囊中羞涩”和“追求完美”之间,他在不断地挣扎和拉扯。他因为事业不顺,背负了很多债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还清。“繁星之城,却没有一盏灯为我照亮。”
这难道就是鹿道森名正言顺自杀的原因?
我想问问某些自媒体作者,你想说的是不是这句话:如果你出身卑微,没钱成就你的事业,家里又不能提供支持,你就可以选择自杀?
4
甚至,有自媒体称,鹿道森是值得我们肃然起敬的。
因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用善意回报这个世界,用最后的力气去温暖他人,帮助他人”。
因为“他在遗书上多次写到:请从此刻爱你的孩子,请不要伤害你的孩子”。
因为“他帮助过路边被遗弃的小猫,用自己身上仅有的几百块钱,医院治疗”。
哪我倒想问一句,他是否可以爱他的父母,不伤害他们?他的自杀,是对父母的善良吗?他的自杀,是对自己的负责吗?(对这样的人,我们就不再提对社会负责这句话了)
5
逝者已逝。
对于一条年轻的生命逝去,我们也表示同情和痛心。
但我觉得,一纸华丽、煽情的遗书,并不能让我们去歌颂他,他也不能成为我们控诉家庭问题,反思社会的一柄利剑,更不是令我们肃然起敬的对象!
某些自媒体作者,对于鹿道森的死,你尽可以表达同情,但千万不要去鼓动、去怂恿这种消极厌世的情绪,去认可这样漠视生命的行为!
感谢您的点赞和转发
赵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