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名湘西土匪戴罪立功,来到朝鲜,几乎全部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前后参军人数约为万左右,之所以会有这么多人参与,主要是志愿军采用“轮战”的方式参战,即作战一段时间后回国,并不是长时间待在朝鲜,在这多万人中却有很多人留在了异国他乡的朝鲜半岛上,而这其中,便有一万多特殊的军人。

曾带领他们作战的47军军长曹里怀说:“湘西土匪大多是贫苦农民,都是被逼着才上了梁山的,你们想象不到他们在朝鲜打仗有多勇敢,他们打出了国威,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战死了,很壮烈,我常在梦中念着他们……”

这个他们,指的就是湘西土匪。

一、湘西土匪

湘西这个名词,于我们并不陌生。

很多文学作品都出现过这个地名,它有着优美的景色,也有着神秘的过往。著名文学家沈从文的老家就是在湘西,他携夫人张兆和回乡时便写散文记述过这个美丽的湘西。

沈从文的《鸭窠围的夜》里如此说:这地方是个长潭的转折处,两岸是高大壁立千丈的山,山头上长着小小竹子,长年翠色逼人,这时节两山只剩余一抹深黑,赖天空微明为画出一个轮廓,这是个神秘而美丽的城市。

但在湘西,除了文学家笔下的优美景色,还有一群盘踞在此,曾经著名的群体——土匪。

湘西出土匪,数百年皆匪患不休。

“土匪”,词义上指的是半路出家以打家劫舍为生的人,通常都有武装。

湘西的土匪人数极广,向来有“无山不匪”之名,多山、多水的湘西向来是土匪生活的天堂,其原因有很多,首先湘西与湘、鄂、川、黔相邻,和历朝历代的统治中心都很远,即便出点事往往统治者也鞭长莫及,因此长时间忽略这个地方。

其次,湘西多山,即便政府想剿匪,但派出的军队往往都经过长途跋涉,本身战斗力便已经逐渐下降,也对湘西的地理环境毫不熟悉,面对本地的土匪自然会处于劣势。且湘西的天险使得极其利于防守方,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这对剿匪军是非常不利的。

这都是利于土匪在湘西发展的外界因素,而于湘西人民来讲,仍主要以农耕为业,但湘西的天气往往与风调雨顺毫无关联,吃不饱肚子、不能安居乐业的湘西人民便也只能开始想办法要“转业”,再者湘西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让外界的利于农耕、利于生活的先进科学方法传不进来,因此人们的生活水平始终得不到提升。

再加之,生活在湘西的民族非常多,各民族混合就一定会有矛盾,生活困苦的湘西人为了争夺资源必定会动用武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土匪的产生。

还有一点是,当地的大小官员相互勾结,层层剥削下来,本就生活困苦的湘西人民定然更加困难。穷山恶水,民风彪悍的湘西人民迫于无奈,只能上山被迫落草为寇,以打家劫舍而生。

因此,民风彪悍、地理位置优越、时局混乱、生活困苦,民不聊生等多方原因混杂,最终让湘西土匪成灾。

二、剿匪行动

虽然湘西为三不管之地,但土匪终究是扰乱社会治安,但湘西的土匪和别处不一样,往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成了嚼不烂,也吞不下的一块硬骨头。

湘西的土匪自民国时期发展到了顶峰,众所周知,清朝末年时局混乱,列强多次发动侵华战争,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忙着和列强打仗,和太平天国打仗的清政府也不会再有心思去剿匪,湘西的土匪因此得到迅速壮大发展,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湘西的土匪已经成了大患。

彼时的湘西土匪靠着险要的山川和统治的薄弱各自寻找山头割据,四处劫掠伤人,给本地的人民带来无数灾难,人们却对这些土匪毫无办法。

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也来到了湘西,但这个时候已经是解放战争的末期,为了能够和共产党的军队抗衡,能够在湘西压制住他们,他们决定和本地的地头蛇——土匪联合,为他们提供粮食和武器,并让较大规模的土匪加入国军里,成为正规军。

这些土匪人数众多,且割据一方,恰好可以改变国民党不熟悉环境,且军队人数也不足的问题。

国民党决定让土匪成立多支反动武装,如“湘鄂川黔反共救国军”等。此外,还改编了三个军,林林总总人数加起来共10万人。

匪患严重,不得不除。年2月,湘西军区发出了《剿匪政治动员令》,开始全面剿匪。

关于湘西剿匪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都很多,如《乌龙山剿匪记》、《湘西剿匪记》等等等等,都说明了当时剿匪的艰难。

土匪们大多狡诈,善于利用地形只守不攻,也善于审时度势,时机不对便投诚,如果形势占上风便会继续和解放军作战,且土匪们都有相当优秀的野外生存经验,一旦分开藏在深山里极难被发现。

但解放军依然克服了种种困难因素,毕竟连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打过打赢的军队,面对乌合之众的土匪,胜利是一定的。

解放军的38军、46军、47军分批进入湘西,在湘西人民的协助下,成功剿灭土匪九万余人,这还只是47军奔赴朝鲜作战之前的数量。

但土匪也并非只有穷凶极恶之人,还有一少部分人是被迫当土匪,做的恶事少,而且愿意改过自新。这部分土匪大约一万多人,在抗美援朝战争时,志愿军方面派人询问他们是否要前往朝鲜,这些土匪无一例外,全部选择戴罪立功,于是最终都被编入了曾经的剿匪部队,曹里怀的47军里,和他们一同来到朝鲜半岛。

三、戴罪立功

这些土匪从前并未接受过正统的军队训练,枪法也不够准,但却都有一个优点——意志力顽强,不服输,有拼劲,所以他们在训练中更加努力,先天不足,后天弥补,这让这群曾经的土匪在战争中显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英雄不问出处,几乎所有的军人都给了他们高度评价,认为他们:“枪法准,军事素养高”,而带领他们的47军军长也时常想到他们,说他们作战非常勇敢,弘扬了国威。

但在这一万余名土匪中,金珍彪最有代表性,真正让金珍彪扬名的是在老秃山攻坚战。

老秃山其实不叫老秃山,它其实只是个没有名字的高地。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这个高地却尤为重要,作为通往汉城要塞的老秃山被联合国军和志愿军多次争夺,几经转手,由于炮弹多次轰炸多次,被炸的光秃秃草木全无,因此得名“老秃山”。

年3月时,联合国军再次占领老秃山,志愿军总部决定让47军师团攻打敌军,金珍彪和《英雄儿女》的原型宋德清也在这支队伍里。

但这场战斗打的并不容易,联合国军防守老秃山的有一个加强连,一个坦克连,两个搜索班和来自美7师的20个排。显然是晓得志愿军不会就这么白白放弃这个要塞,一定会再次发起攻击,因此敌军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程,如何破除这些防御的碉堡,对于志愿军来说都是个问题。

金珍彪在团的三连,是三连的机枪手。作为团中的尖刀连,金珍彪和其他的战士一起对老秃山率先发起首次冲锋,迅速打下数个暗堡。但联合国军也不是吃素的,在反应过来后迅速发起疯狂的反攻,火力全开,打伤、打死诸多志愿军,班长、组长、红旗手、弹药手相继全部牺牲,活下来的战士也浑身是伤。

来自湘西的汉子们都有血性坚决不后退,这时受了不少伤的金珍彪看到了一样带伤的营长郝中云。

金珍彪立刻上前决定和郝中云一同对敌,两个人背靠着背一起抱着机枪扫射敌军。不少敌人都被他们击杀,但他们也暴露在了敌军眼皮底下,金珍彪腿部中了三弹。

与此同时,美国陆军航空队赶到,盘踞在空中很快发现了剩余的志愿军。此时的联合国军已经没有太多人了,守住阵地迫在眉睫,美军向阵地扔下燃烧弹。

燃烧弹里的燃烧剂很快将老秃山烧成一片火海,腿伤严重不能行动的金珍彪衣服很快被火烧掉,背部、臀部等全身多处大面积烧伤。

为了避开火海,金珍彪抱着机枪滚进了深坑,但却没力气再次呼救让战友们找到他。直到天黑下去,战斗暂告一段落,浑身烧伤,并且伤口流着脓水的金珍彪才被战友们救起来,医院。

在事后的统计中,金珍彪是杀敌最多的志愿军,在老秃山攻坚战中歼敌人,因此获得了一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的称号。此后,老秃山的战役仍然没有结束,联合国军再次集结部队卷土重来,却被47军数次打下去,和金珍彪同属三连的宋德清更是抱着爆破筒向敌军飞扑过去和几十个敌人同归于尽。

这些曾经的土匪们不畏生死,在来到朝鲜后,无一不是血战沙场,从未对敌人心生恐惧,从未后退,从未投降。他们心里都有着深深的民族感,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为国而战,他们心里都有一个心愿——打败侵略者,保家卫国。

如果不是为了在混乱的时局活不下去,他们是不会做土匪的,并且湘西的人们在抗击侵略者上从来都是同仇敌忾,抗日战争里更有“竿军出征,中国不亡”的口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nmw.com/yqsshl/8317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