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县城遴选到省城,为什么感觉身边都是有钱

前两天,与一好友交谈,他突然向我问了一个世纪之谜:“我从县城遴选到了省城,收入虽有增长但还是温饱水平,而单位差不多收入的公务员、事业编,吃好的用好的,买房的换车的不在少数。”“我每日精打细算的过着日子,稍微贵一点的东西都要思量半天,而有些同事眼睛都不眨就买了,我怀疑领了个假工资!”他感叹道。一开始我对这个问题也是一愣,细细想来现实生活中还真的存在上述现象,八项规定后,体制内收入越来越阳光化,特别是今年大规模规范津补贴以来,体制内正常收入基本只够日常养家,节俭的能存下一点。想要过奢侈的生活,那是绝无可能。可偏偏就有那么一群人,好像丝毫不受工资收入的影响,该咋样还是咋样,穿的用的与账面上收入并不匹配。难道,里面有什么猫腻?经过一番了解,原因基本如下:

1、家有千金,行止由心

家里有矿的、办厂的、搞连锁酒店的、甚至承包海鲜批发的、开烧烤店的,除了你知道的传统行业,一些不起眼的生意其实有着惊人的暴利。笔者单位的小丽就是其中一员,家里是开连锁药店的,哥哥在深圳华为公司上班,已经成家立业,父母就把全部的爱给了留在身边的小丽,宽敞的学区房已买好自不用说,还给她配了一辆宝马轿车,另外每个月再给2万元零花钱,用小丽的话说,单位的工资只够车子的油钱和保养钱,要用好的的化妆品、护肤品,买几件合身的衣服,远远不够。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家里有钱,小丽大概率也只能跟大家一样干活、一样竞争着提拔、一样盼着发钱放假。

2、躺赚年代,吃尽红利

在单位里,不知大家发现没有,那些60-70年代的老人们,只要不抽不赌不借高利贷,或者遇到挥金如土的另一半家里闹一地鸡毛的,只需正常上班,手上至少在本地有3套房,家庭经营稍微好些的,5套房以上附加若干店铺的更不在少数。因为他们所处的那个年代,正是经济野蛮生长的时候,房价还不像现在这么高,依靠福利分房、财产积累、房屋置换,攒下令年轻人羡慕的家当不是难事。我们单位的肖处长就是这样的例子,有一次听他聊起过往,90年代末,他和爱人各自在单位分了一套房,后来单位又集资众筹了一套房,都是位置绝佳的核心区,价格均已暴涨6-7倍,今年他卖掉其中一套加上多年积蓄,在郊区某高端楼盘买了一套温泉别墅,周末过去疗养度假,留了一套离单位近的,平时晚上住。时代潮流是滚滚向前的,不管你承认与否,躺在时代的快车里,资产增值就是最快最稳妥的,当然这种机会已经一去不复返。

3、配偶给力,收入颇丰

现在公认的更好的夫妻搭配,是一方(偏女方)在体制内保底,另一方(偏男方)在体制外,以挣钱为主。因为双公务员家庭,受困于体制,虽然更稳,但收入天花板更低,挣大钱的可能性等于零。笔者单位的张姐就是典型代表,她只是一个副科级干部,在厅里连号都排不上,却能开着保时捷轿车上班,比厅长的牌面都大,为什么,原因就在于她老公是某大型证券上市公司副总裁,用她的话说,她一年的收入给老公交税都不够。证券行业的薪酬大家多少有所耳闻,哪怕就是基层的交易员,月薪早已破万,何况是上市公司高管,这也回到另一个问题,谁说公务员的另一半,也一定要清贫,只要是合法收入,都无可厚非。

4、今朝有酒,莫管明天

这几年来,我观察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房子涨到大家普遍买不起了,换车的人却多了起来,而且一个比一个好。单位停车场里的车,好像忽然在一瞬间,就从比亚迪、福特、吉利这些均价不到10万左右的代步车,变成了奥迪、奔驰、沃尔沃等中档、高档车。明明工资没涨,又是哪儿来的钱换车?原因就在原先房子不贵,大家还能有点指望,省吃俭用攒几年钱,换个大点的房子也不是啥问题。房子涨价以后,置换大房需要更多首付、更重的贷款,令人望而生畏,索性将手头存了为数不多的钱,换个车或者改善改善生活。就像笔者同事齐姐,家里刚添了个二胎弟弟,本想换大点的房子,可仔细一盘算,卖掉一套房还得背负近百万的贷款,干脆换了一辆好点的车,也算另一种生活改善。所以有些人其实是把“甲换了车”和“乙换了房”联系在了一起,然后得出“公务员很有钱”的结论,其实并不科学。看完这些应该能解释大部分疑问了,至于那些违规搞副业,甚至拿灰色收入的,因为比例太小,就不列入讨论范畴。那么真实的体制内现状是什么,笔者总结了一下,大概是下面的情况:

1、体制内大部分人生活水平停留在中等。

大餐可以吃,但肯定不可能天天吃,买房买车大概率要伤筋动骨,如果一毕业就考进了体制内的,职业生涯收入更是能用计算器瞬间点出来,至于阳光海鲜马尔代夫什么的,那真的是多虑了。

2、体制内大部分人攒不下什么钱。

眼看婚期在即,咬牙拿下一套房,首付是借的,房贷更是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买点排骨炖个汤都要仔细看看价格。在阳光工资、八项规定以后,体制内的收入早已不再神秘,吃的住的用的都要花钱,其实除了少部分发达地区,公务员、事业编正逐渐成为一份普通职业。

3、体制内大部分人消费观念并不奢侈。

豪宅、豪车、美酒、美食,这些确实很抓人眼球,受现实条件约束,因此体制内大部分人对这种奢华生活是明知无法企及,所以干脆保持一颗平常心,消费都是量力而行,渐渐的变成了物质温饱足矣,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自我提升和精神世界的满足上。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别当官。把当官二字换成体制内,更具有普适性。既然已身在其中,想发财要么离开,要么就摆正心态,少攀比,做自己,生活一样有滋有味。来源:北辰遴选V作者:樱桃熟了

往期·推荐

过来人的忠告:劝你一定别轻易离开体制!

体制内牺牲健康拼一个前程值不值?

机关单位里不可忽略的那些“潜规则”

养成这些好习惯,下一个弯道超车的职场黑马就是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nmw.com/yqsszl/8327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